今天無意間看到這部真人故事改編的電影: 阿拉斯加之死(Into the wild), 非常好看的一部電影,配樂更是一大加分,很適合一個人品味的電影…..
在看這部電影的同時,我常常想到以前曾經讓我有點當頭棒喝的一段話: 一個不成熟的人可以為了某個理由轟轟烈烈的死去,而成熟的人卻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謙卑的活著⋯⋯
主人翁Chris因為某些原因,也許家庭對他的影響,又或者某種野性的呼喚,決定在大學畢業後離群索居,遠離社會的一切,他的家庭富裕,讀的大學也是名列前矛、如果他選擇出社會,可能成為社會的中高階層。然而他卻選擇了一條非常不一樣的路,他的所有的儲蓄24000美金全數捐出去慈善機構,丟掉要他的車,手機,踏上了一個人的旅途,打臨工,搭便車,完全與家人失聯,一路上遇到一些好人,獲得一些支援,然後再見離開,他的理想是走到阿拉斯加的荒野去生活。他認為「工作」是一種社會發明的產物,但他並不想走這條路。
終於他到到達了阿拉斯加,走進了無人煙的荒野之處定居了下來。一開始可以感受到他的興奮,他開心的在破棄的巴士車裡,刻下了他心中的那段文字: 他走了兩年,沒有電話沒有寵物沒有香菸,只為了自由,一個極限主義者,一個藝術的探險者,以路為家。兩年流浪生活,他迎來了最後也是最棒的冒險,戰爭的高潮就是,消除人性中虛偽的一面,在心靈革命中吹響勝利的號角。
為了不再為世俗毒害,他逃走了,獨自四處流浪,漸消失在茫茫荒野中。
亞歷山大-超級旅行家(Supertramp) 1992 5月
然而這段荒野生活的日子並沒有想像中來的浪漫,食物的不足是最大的考驗,並非隨時都有動物可以狩獵,帶來的米也逐漸吃光,好不容易獵殺了一隻麋鹿,卻因為無法好好在蒼蠅飛來之前處理好生肉而導致完全無法食用.
Chris 越來越瘦,笑容也漸漸消失,漸漸的他開始領悟到,沒有分享、快樂就沒有真正的存在,他決心回到都市,卻沒料到四個月前冬天來的小河在夏天已經變成湍急的大河流,他只能回去破舊的巴士繼續苦撐,為了填飽肚子,他開始摘取植物攝取熱量,然而卻因為誤食了有毒的植物最後死去。據說他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沒有任何脂肪,體重只剩下30公斤左右,說他其實是餓死的也不為過⋯⋯
電影的結局讓我情緒好複雜,如果他順利的回到都市,他可以寫出一本關於這段旅程的曠世巨作,然而他的結局卻充滿警世的意味,追求回到原始人行為充滿詩意但是卻自私(一通電話也不打,他的家人擔心的要死),而一個人在沒有足夠的荒野求生技能,就跑去阿拉斯加,連可以對外求救的任何方式也沒有,該說是勇敢還是愚蠢呢?Chris 最後死前在他的日記上寫下了: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. 看了多麼讓人心碎。
據說因為這部電影的關係、有部份人士沒有被荒野嚇到,反而跑去阿拉斯加尋找Chris 待過的巴士,進而造成一些危險狀況需要搜救人員支援的例子,最後只能把這台巴士搬離現場,斷了這些可能和Chris 有相似心情的人衝動的想法。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其實多少能理解Chris 不想讓社會決定自己怎麼生活的心情,我想大多數人都有共鳴, 但是真的有勇氣去實踐的人並不多, 我又想起了那段話:一個不成熟的人可以為了某個理由轟轟烈烈的死去,而成熟的人卻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謙卑的活著⋯⋯
我們都需要這樣告訴自己, 才能在社會賦予我們的角色下好好生活著⋯⋯